8日以来,
泉州、漳州等海域出现赤潮,
造成海水污染,影响海产品质量安全,
沿海部分县(市)发生多名群众
疑似食用青蛤(淡菜、贻贝)
引起头晕、手脚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。
大家对这件事十分关注,
也想知道南平情况如何?
截至6月12日,我市暂未发现市民食用贝类水产品中毒的病例。
南平市疾控中心
6月8日以来,全市各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,上报病例34例,经市疾控中心搜索排查,均非疑似贝类毒素中毒病例,其中延平哨点医院电话报告,市、区两级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2例疑似贝类毒素中毒病例。截至6月12日,目前暂未发现市民食用贝类水产品中毒的病例,对于省疾控中心的通报和预警,目前我市工作以监测预防为主。
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,预防贝类毒素中毒,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慎食贝类海鲜:
1
染毒贝类无法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来加以分辨,各经营企业、餐饮单位、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,应选择去大型、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,切勿购买和食用受赤潮污染的鱼、贝类水产品,不捡食死贝和死鱼。
2
在烹饪贝类时,要煮熟煮透,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;
3
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、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;
4
尽量减少食用频率,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;
5
进食贝类海产品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唇、舌麻痹及肌体无力、头痛和晕眩等症状,请及时前往邻近的医疗机构就诊,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。
新闻加点料
赤潮是什么
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。它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、原生动物或细菌,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(增殖)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的总称。随着海区的温度、风力、潮汐等环境因素的变化,赤潮会自然消亡。实际上,赤潮并非总是红赤色的,它是各种色潮的统称。除了最常见的红赤色之外,还有粉红色、茶色、土黄色、灰褐色、绿色、白色等。
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。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,许多港湾著名的“蓝眼泪”景观,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。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、下痢性贝毒、神经性贝毒等毒素,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。
发生赤潮后应如何进行防范
广大市民朋友,在知晓相关海域发生赤潮后,不要到该海域进行海钓等活动,也不要食用来自赤潮海域附近的水产品。一旦误食,发现有唇、口和舌感觉异常和麻木,指尖和脚趾常有针刺般痛的感觉,并伴有头痛和头晕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当然,从正常海域起捕的水产品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。
水产品养殖户,在养殖海区发生赤潮时,可采取转移、下沉、隔离、回收相关海域养殖网箱等措施,减少赤潮生物对海水养殖的损害。位于赤潮区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场、养殖场应关闭取水,避免因水源污染造成损失。
来源:闽北日报、 南平疾控微健康
猜你喜欢
★台风“苗柏”来了!南平将迎来新一轮持续性暴雨
★6.19,南平一大波招聘来袭!岗位多,待遇高
★建阳一中校友、北大女硕士赴美交流学习时失联
★总投资超14亿,城市越来越有“范儿”,你有多少获得感?
★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新蓝图呼之欲出,未来的南平将变成……
版权声明:欢迎分享!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编辑:郭婷婷 值班主任:卓茹茵
投稿邮箱:mbrbwx@163.com